说起穴位,大多数的人因受武侠剧或武侠书的影响,而感到其威力无比又玄妙神秘。其实认真学习穴位,既可掌握文化知识,又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记得学习中医时,老师要求背诵一首歌诀:“肚腹三里留,腰背委中求,头项寻列缺,面口合谷收。”这是介绍记忆人体穴位与和关系的歌诀,合辙押韵,念几遍就背下来了,于是四个穴位与它们在针灸时的临床应用也记下来了。在后来学医问道的过程中,发现编一些歌诀是一种加深记忆的好方法。尤其是表面杂乱无章的一些名词,单独去死记硬背,肯定效果不佳,特别是远期记忆更差。如果把这些名词和与它相关有意义的东西合在一起,再按照诗歌的韵律编成顺口的五言或七言歌诀,既加深记忆,又节省了学习的时间。我在从事医学教学时,也常向学生介绍这一学习方法。医学教育是终生教育,学生如何在毕业后提高自学效率,这种自编歌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穴位·针灸·疾病
上面提到的介绍中医穴位的歌诀告诉我们人体的四个重要穴位:足三里、委中、列缺和合谷。穴位是针灸学的名词。针灸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它对人类的贡献目前已十分明显。所谓针灸是一种和方法,包括针法和灸法,前者是以金属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;后者则是以艾绒(把艾蒿的叶子晒干后捣成的碎末)做成艾柱或艾条,点火燃烧,温灸穴位表面的皮肤。针和灸两种不同的和方法,在临床上常合用,故称针灸。针灸刺激的都是穴位。穴位原名“俞穴”,也有人称其为“穴道”、“腧穴”(或写成“输穴”)、“孔穴”或“气穴”等。俞有输注的含义,穴有空隙的意思,因此,穴位是经络中气血输注的位置。《黄帝内经》是最早的一部介绍针刺和的医书,书中只介绍了人体160个腧穴,而与经络相关联的穴位远非这些。概括地说,与十四经(十二正经与任、督脉)有关的穴位有360多个,每个穴位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,因此称为“经穴”。还有没列入十四经内的穴位则称为“经外奇穴”。此外,没有固定位置,随压痛点而定的称之“阿是穴”,也称“不定”穴、“天应”穴。阿是穴这一名称,源于《千金方》(唐代孙思邈著)一书中所写:“人有病痛,即令捏其上,若里当其处,不问孔穴,即得便快或痛,即云‘阿是’。灸刺皆验。”所谓“快或痛”是敏感反应的意思。因此阿是穴就是压痛点。后人在《玉龙歌》中写道:“浑身疼痛疾非常,不定穴中细审详,有筋有骨须浅刺,灼艾临时要度量。”说出了阿是穴也叫“不定穴”。从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可以推出,穴位的起源,即人类在生活中,偶然因体表撞击而使他所患的病痛得以减轻或痊愈;或者在身体不舒服的部位按摩或捶打,使病痛得以缓解。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,加之以砭石这种原始的医疗工具刺激身体,长时期的实践,人类对“穴位”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。这一认识的再发展形成祖国医学中所称的“经络”。
穴位·刺激·保健
现代医学认为,穴位是针灸和的刺激点,也是疾病的反应点。当以手指按压穴位时,内部则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和酸、麻、胀的感觉。针刺疗法已被世界广泛接受,西医不仅在临床上应用它,而且在科研领域,从不同角度探讨穴位的理论和实用价值。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用各种现代化手段,集中了大量人力、物力,试图寻找穴位的形态、性质和功能,虽然有了一些可喜的发现,然而一切还在探求的初步。到目前为止,人们仍无法观察到穴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。各种推断都在实验室和临床上遇到了否定,然而科学家仍在一代一代地为之付出巨大努力。尽管如此,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用现代化手段,如电、磁、激光、红外线、微波等手法刺激穴位或以药物注入穴位,或以针刺穴位配合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等等,都表明了穴位和并没有因机制不清而放弃,相反是更加地深入发展。相信,终有一天,人们会解开穴位和经络这一谜团。
穴位与经络一样,并非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玄妙东西,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体内,了解一些穴位的知识,应用在养生保健上,这是普通人的目的。日常生活中,闲暇之时,用少量时间,坚持每日一次的穴位刺激,可以起到调理脏腑功能、调整阴阳的作用。既可防治疾病,又能保健强身,穴位刺激不一定非用针灸,最简单的是以指代针,即用手指按压揉捏穴位表面的皮肤,同样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。说到这里,使人想起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高手,在交手时有手指点穴之功,令对手动弹不得而束手就擒。当然,小说中有夸大的成分。然而,用强力点按某些穴位产生酸胀感,导致肢体麻木,这并非奇事。我们日常养生保健选择穴位以具有强壮功能的穴位为主,如足三里、曲池、关元、气海、三阴交、内关、合谷、涌泉等。每个穴位的按压时间为2至3分钟即可,不必太长。按压力量应由轻到重再到轻,最后每穴原地揉摩几下。关键在于持之以恒。用穴位刺激达到养生保健作用是中国古人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方法,而这种方法可以用每个人自己的手来完成。看来,“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”不是一句空话。
附:几个穴位的位置。
足三里: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侧约1寸处。
曲池:屈肘成直角,肘横纹外侧尽头外方5分处。
关元: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。
气海: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.5寸处。
三阴交:内踝尖直上3寸,胫骨后缘处。
内关:伸臂,掌侧腕横纹中点上方2寸,两筋之间。
合谷:拇、食指伸张时,手背第1、2掌骨之中点,稍偏食指侧。
涌泉:足掌心中线上前1/3与后2/3交界处。
上述取穴时所说的1寸是自己的中指弯曲时,第二节指骨两纹头之间距离。食指到小指并拢,四个手指横度相当于3寸,食、中指横度相当1.5寸。如此看来,每个人的度量距离只适用于自己或同等身高的他人。
|